董碧水
3月4日,记者在温州火车站购票坐上了温州开往北京的102次客车返杭,本次客车为“新空调特快”。挤进5号车厢才发现,这辆所谓的“新空调特快”与普通的硬座客车并无两样,一样陈旧的座椅,发黑的座套,车厢过道及两端挤满了乘客,车内又闷又热,根本没有空调。 9时30分,列车开始起动,旅客们纷纷打开身边的窗户透风。坐在27号座位的上海旅客却怎么也打不开窗,原来这扇窗被锁住了。上海乘客向乘务员要求开窗,一位北京口音的中年女乘务员看也不看,回答一声“自己开”,就走了。 车内人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热,等到这位乘务员又过来,乘客便又央求:“乘务员同志,给开一下窗,或者把钥匙借给我们用一下。”这位乘务员仍然不予理睬,还说:“我就有钥匙也不借你,就不借你……” 无意间翻阅《旅客列车时刻表》发现:温州到杭州,同样是硬座,“特快客车”全程票价只要35元,“新型空调特快”票价为63元,记者手中的票价却是65元。 在记者身边包括无座乘客的车票,无一例外都是“新空调特快”。也就是说,乘客花了“新空调特快”票钱,却根本没有享受到“新空调特快”的服务。8个小时的行程,一路上未见乘务员为旅客倒过一次开水,整理过一次行李,仅见乘务员扫过一次地。 “铁老大”的霸道以前时有所闻,没座的乘客也要花有座的钱,或许算得上是个惯例。如今在票价上也玩起了“猫儿腻”,这种利用消费者有关知识的欠缺,为企业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,不知算不算欺诈?(《中国青年报》3.20)